「雙減」政策讓公共教育回歸

(雷望紅 中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後文簡稱「雙減」政策),引起社會轟動和熱烈討論,據筆者調研發現,眾多家長對「雙減」政策尤為支持和擁護。

在「雙減」政策之前,家庭力量和市場力量深度介入到學校的教育中,導致學校的教育主體性和教育權威性受到影響。

一些老師曾自我調侃,「現在學校是弱勢機構,老師是弱勢群體,誰都可以介入教育,誰都可以指責學校和老師,誰都可以教育學生。」

在兩點半、三點半放學的時代,家長因要參與學生放學之後的接送和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很多家長對學校確實有較大的怨言。

相比於城市家長,農村家長多不能接送小孩放學,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會選擇將小孩送到私立學校就讀,在私立學校可以寄宿託管,免除接送麻煩和管教負擔。

「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學業負擔,但是增加了學生在校時間,學校承擔起更多的教育責任。對家長而言也是一種解脫,他們不再被迫捲入到教育中,家校之間的某些衝突會自然消弭。

由於家長不是專業出身,缺乏專業的知識基礎和教育方式,而知識的更新速度快,很多家長都不懂得如何教小孩,在指導小孩的過程中總是面臨著各種問題,所以在指導孩子的過程中就經常會出現信息錯位和親子衝突。

相反,老師因受過專業的訓練,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容易將學生不懂的知識講通講透,並且因清楚課程進度和學生的吸收狀況,具有指導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因此能夠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學校重新接管學生的課後時間之後,親子之間的關係可以回歸到情感關係,擺脫不專業的教學關係。

可以預見,親子關係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家長不僅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精力用於自己的工作中,也可以擁有更多用於親子情感互動的時間。

同輩關係是我們極易忽略的一組關係,但是在中小學階段卻是極其重要的一組關係。

在雙減政策出台之前,家庭和市場獲取了一部分的教育權力,無主體的家長會在自我設置和市場推動的焦慮中將子女推向內卷的教育競爭,其焦慮來源就是同輩群體之間的競爭

一位家長曾對筆者談道:「別的小朋友去參與了什麼培訓,學了什麼,我家小孩不學就會落後落伍。還有一些東西你不學,你就融不進他們(指同輩群體)的圈子。」

所以學生之間形成一種高度競爭性的關係,彼此陷入到家長和市場所製造的內卷化的教育場域中。

孩子本是天真的,學生之間是有情感的,但是他們被壓力、焦慮和負擔所席捲,喪失了真誠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雙減政策將學生從教育焦慮中解脫出來,使得學生之間的關係可以重歸一種和諧相處的狀態。 在已經開展課後延時服務和暑期託管服務的學校調研發現,學生都願意留在學校\xf9堜M同學一起寫作業、一起開展活動。

在學校校園活動的開展上,學生之間同樣不是一種競爭性關係,而是一種協作共生的關係,他們會一起學習、相互指導、共同表演。

校內的素質教育活動所培養的是一種集體精神,尤其在彙報演出時,學生的那種集體榮譽感一觸即發,學生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活動中得到了極大地培養。 從政策的性質和方向來講,雙減政策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擁護和熱烈支持。但是,一項政策的具體執行,必然會面臨著重重困難,因此在執行中同樣需要注意一系列問題。

一是要注意城鄉差異。

從學業負擔和培訓負擔的角度來講,雙減政策的重點是城市學校而非鄉村學校。

鄉村學校在雙減政策之前,學生的課業負擔不是太重而是太輕,學生也幾乎無培訓壓力,主要原因是學生家長要忙於生計,無力指導學生作業,同時也沒有經濟能力為孩子購買市場培訓服務。因此,很多學生不完成作業,老師對他們也沒有辦法,鄉村學生的校外時間主要用於娛樂消遣。

不過,筆者在江西某地鄉村學校調研時,發現鄉村學校在實施雙減政策之後有一個意外的積極後果,即學生可以利用延時服務時間完成作業,學生的作業完成率和完成質量大幅提高。

因此,城鄉學校在具體實施雙減政策時要有所側重,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實施貼合學校與學生需求的政策方案。

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在經濟基礎、師生結構、歷史積澱和潛在資源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異,不同學校的政策實施能力、實力和條件不一樣,因此學校需要基於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和實施。

比如發達地區擁有開展活動的師資和資金,但是可能缺乏戶外場地,就可以開展以「靜」為主的活動,如合唱、繪畫、手工、圍棋、電子琴等。

欠發達地區缺乏專業師資和資金,但是戶外場地充足,就可以開展以「動」主的活動,比如籃球、足球、乒乓球、跳繩、腰鼓等,同時輔以靜態的活動。

三是要平衡家長多樣化需求和公共性需求的矛盾。

由於雙減政策有助強化學校的主體作用和主陣地地位,學校具有活動開展的主導權。在實際運行中,必然會出現家長有多樣化或更高的需求,但是學校因自身能力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導致家長需求不能滿足。

學校需要識別家長的需求是私人需求還是公共需求。若是私人需求,可以允許家長在校外解決;若是公共需求,且學校具有滿足的能力和條件,可以將之轉化為學校供給的服務。

讓教師重新掌握教育主動權的同時,也對他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確保教師的付出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同時要對他們進行精神鼓勵,強化他們的教育認同和教育熱情,不斷推升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 良性的教育生態對社會的影響,實則不單局限在教育層面。因此,各方在期待之余也應共同努力,爭取讓雙減政策落實到實處,在減輕社會焦慮的維護了可貴的教育公平。 (節錄自觀察者網)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