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精彩人生(下)

仁愛大廈社工黎太探望馮樣鈴老師時,馮老師分享她的剪紙代表作。

採訪結束,92歲的馮樣鈴老師期待疫情過後,能盡快重啟她的剪紙學習班。

疫情期間,仁愛大廈給長者住客趕製中秋禮包。(圖片由社工黎太提供)

房間的世界地圖上,標註著陸艾明曾暢遊的地方。

98歲的陸艾明與她在不同時期的照片。

疫情期間,陸艾明經常一個人玩撲克,她說要活絡自己的思維和腦筋。

(圖/文:記者黃偉江)

獨居的張杏賢在一個月前驟然離世,讓同樣住在三藩市仁愛公寓的鄰居馮樣玲、陸艾明以及其他相熟的朋友多了一份唏噓和感慨。

張、馮、陸三人都在廣州生活過,都曾為人師表,不同的是,92歲的馮樣玲在灣區三代同堂,有子女照應;98歲的陸艾明也有子女相伴。馮、陸兩位倆憑著詩詞歌賦、書畫剪紙、雲遊世界等方式,詮釋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也在「向死而生」的哲學命題上,交出自己精彩的答卷。

從剪紙藝術走出喪偶之痛

92歲的馮樣鈴,曾任教廣州中山五路小學,34年來歷任語文、數學和班主任。83歲移民到三藩市,從未想過竟然迷上了剪紙、書法、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哪怕半年前視力因視網膜黃斑病變做手術而近乎失明,她也樂此不疲。這源自9年前丈夫去世後,馮樣玲為了排解在長者公寓居獨居生活的孤獨,自學剪紙、篆書、題詞、繪畫、十字繡等,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吸取養分、找到喜樂、充盈生命。

馮樣鈴出生於工商世家,為躲避日寇的戰火,年幼隨家人先後到香港、澳門、南海鄉下等地避難。她曾考入嶺南大學,為擺脫家庭反對她嫁給馮金峰,毅然中斷學業,隨心愛的人私奔。她的丈夫馮金峰在兒童劇團宣傳抗日入獄,在獄中結識了如今同住在仁愛大廈的陸艾明的丈夫,結成生死之交。後來,他們倆成功越獄,加入了抗日游擊隊。馮樣鈴隨丈夫歷經抗日、國共內戰、文革浩劫等大起大落,她說「大樹有枯枝,丈夫對黨和政府的錯誤選擇了包容。他始終認為,沒有國家做後盾,身在海外的華人就要被欺負!」

十多年前,夫妻倆移民到美國與子女團圓。馮樣鈴常常應五個子女邀請,輪流入住他們的家,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下居家避疫的一年多,她都與子女們同住,但她恪守與子女的相處之道:「不要囉嗦,遇到不滿,只講一次。聽到子女彼此間的意見,身為父母千萬不要擺弄是非,切記:退一步海闊天空。」

與成年子女相處之道

「老人與年輕人的相處,若發現對方身上的缺點,可以引導對方,發現優點的同時發現不足之處。要從正面引導,才不會引起反感。」馮樣鈴的這些心靈雞湯,源自於數十年教師生涯的累積。

馮樣鈴說,先生在美國曾從事護理工作,65歲退休,「他喜歡寫美術字,我就教剪紙,還參加繪畫班。每逢紅白事,我就送上自己的作品」,她曾在《星島日報》發表藏頭詩,還獲得了禮物。

「先生去世後,我把精力投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三結合:剪紙、篆書、題詞。」馮樣鈴認為,學習能讓人不會寂寞,而且,一個人就能操作,不像打麻將非要四人才能進行。她的剪紙作品題材豐富,有人物、華佗神醫、四大美人、孫悟空打白骨精、花卉、鳥類、動物、植物、百字圖等,她還在仁愛大廈開辦了剪紙興趣班,與大廈的鄰居分享剪刀在方寸之間創造的奇妙世界。她隨身的小本本隨時記錄創作的素材和靈感,還收集了大量別人廢棄的畫報、宣傳單張,作為剪紙用的材料,讓她可以幾乎零成本地開展創作和教學。

視力衰退後,馮樣玲更熱衷於為自己的作品題詞,她把現實生活中所看所想、對人生的感悟,融入創作中。90歲時,馮老師在自己的剪紙作品上題詞:「白髮灰顏志莫消,莫守孤城歎寂寥;盡將全力留千古,人生無憾自逍遙。」

帶著喜悅迎接手術考驗

馮樣鈴自稱是星島的粉絲,曾受朋友所託,先後創作並送出了藏頭詩:「葉茂花繁喜滿盈,麗人園內送歌聲;玲瓏景色美如畫,眾皆歡樂永不停。」(星島中文電台粵語台節目總監葉麗玲)、「梁門喜樂得精英,建功立業永不停;鋒筆揭論不平事,只盼人間見和平。」(星島日報社長兼總編輯梁建鋒)

7月8日,馮樣鈴聽到仁愛大廈鄰居透露大廈重新開放的消息,喜形於色,她決定下星期起,從子女家搬回去。她說,疫情最痛苦的是不能與街坊面對面交流,她盼望在大廈開辦了三年多的剪紙班也能盡快重啟。「雖然手術後我暫時看不清楚,但我有很多作品,可以給同學們參考學習。」萬一手術失敗,馮樣鈴已經計劃好,把興趣從剪紙轉為泥塑,她相信,閉上眼睛也能用手和心靈繼續創作。

受疫情影響,馮樣鈴並未與剛搬來才一年的張杏賢見過面,但從仁愛大廈組織的書信寫作上,拜讀過張杏賢的文章,馮樣鈴欣賞張杏賢的豁達,她說:「我們都是月光族,我唯一的財產就是剪紙和繪畫。去世後,就讓子女自行處理好了。」

戰火歷練出同命鴛鴦

今年98歲的陸艾明,不僅是馮樣鈴的好鄰居,也因她倆的丈夫是參加抗日游擊隊的生死之交,增添了一份戰友的情誼。1923年,陸艾明出生在俄勒岡州,8歲離開美國到香港,1931年到中國,1940年,陸艾明與姐姐、妹妹一起,加入創辦於1939年香港著名的虹虹合唱團,她們用歌聲凝聚力量,鼓舞國人投身抗日,保家衛國。陸艾明的丈夫是話劇舞台設計,曾參加東江縱隊的粵北北江支隊文工團,用話劇、戰歌點燃戰士抗日鬥志。

1945年抗戰結束後,陸艾明到香港工聯辦的勞工子弟學校當老師,1949年回國建設新中國。1960年代,她到廣州,在機關幹部幼兒園當教師、院長。她養育四個子女。2007年香港回歸,一直潛心創作的丈夫去世。70歲時,陸艾明落葉歸根,回到美國,投身僑社工作,歷任美加廣州同學會理事、副會長等,並兼任多元化老人公寓委員會委員,豐富公寓生活、服務長者。十多年來,除參與各力所能及的義務工作,還選擇了安享晚年最佳的旅遊活動,增長知識、建立友誼、奉獻集體。

萬里之路始於七十有五

陸艾明75歲時開啟了暢遊全球的計劃。她常年參加樂樂旅遊團,爬雪山、坐滑板,她的心理年紀仿佛進入了「逆生長」狀態。她自豪地說,關鍵在於心態好!令人驚訝的是,就是從這段時間開始,她遊歷了一百多個城市,並兩度出版《艾明遊記》。

「我有很多朋友,不需要仔女相伴。」陸艾明最自豪的是95歲派對上,有140人參加。「回首自己的生命,我沒虛度年華,與祖國人民同甘共苦,擁有地久天長的友誼。」

疫情期間,無法外出的陸艾明並不孤獨,她認為遍布世界各地的朋友,是她最大的財富。通話、微信、重溫旅途照片、獨自玩撲克等,都已經讓她忙得不亦樂乎。

在陸艾明看來,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續的,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煥發出生命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內在活力。她說,「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駐守公寓社工黎太的體會

三藩市仁愛公寓(Mercy Terrace)是位於市中心的可負擔長者公寓,建築物採新古典式風格,公寓前身是南太平洋鐵路醫院。

公寓在1983年開門後,住客由最初以俄籍移民為主變成今天以華人移民為主,來自五湖四海的住客和睦共處,他們彼此關心、熱心參與公寓義工團隊。

自去年三月開始,三藩市因疫情嚴峻而實行「居家令」,仁愛公寓的住客也被迫留在家裡,不可外出。為維持住客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需要,公寓繼續為住客提供服務。每兩星期分發一次食物袋(150份,新鮮蔬菜/水果/肉/蛋)轉為每星期一次,職員負責分類整理、包裝和發送到各住客單位門前;為各住客送糖果、午餐飯盒或月餅,慶祝新年、聖誕節和中秋節;打電話問候住客;以每周通訊與住客保持聯絡,亦鼓勵住客們以文字與其他住客交流,有住客分享如何在疫情下保持身心靈健康,也有住客提供一些簡易食譜。

「我特別珍惜送食物袋時與住客見面的時刻,常鼓勵同事不要隨便地將食物袋放在門前便了事,是必須將食物袋以雙手送給住客,在那刻也可作個簡單的問候。」駐守公寓的社工黎太說,「真的不要輕看這個小動作,對一些不能或不想外出的住客意義重大!」

許多住客的子女常常向職員表達謝意,感激職員照顧父母。黎太回答「是住客首先關心職員!」仁愛公寓的每一位住客,都有獨特的人生故事,年輕時經歷許多風風雨雨,活到今天仍然是對生命抱有熱誠和希望。

黎太說,「98歲Susie(陸艾明)常說她的人生是70歲才開始,她非常自律,每天堅持做運動、吃得健康和保持心情愉快;92歲的馮太是仁愛公寓的才女、三藩市的市寶!她在丈夫去世後將悲痛化為力量,努力鑽研剪紙和書法藝術,亦很樂意與後輩分享做人處世之道;82歲的杏賢姨,她獨立、勇敢和有魄力,六十多歲獨自一人到美國『闖世界』。 三位住客的人生故事鼓勵作為後輩的我不僅要好好地活著,更要努力活出精彩!」

星島檔案